其他

一所小学凭什么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?【关注】

2017-06-14 中国教育学会



本文共2937字,阅读约需5分钟




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
在首次纳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奖励范围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中,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带领语文教师团队研究形成的“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”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

一所小学,凭什么能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?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学,有哪些创新的亮点,使学校在全国这么多教学成果中脱颖而出?


国际著名的课程专家、《理解课程》的作者威廉•F•派纳曾用两个关键词形容清华附小的孩子在学校的状态,第一个词是belonging,学生在校园里有归属感;第二个词是power,学生在校园里享有权力。在专家看来,清华附小以“小学语文主题教学”为支点,撬动了学校的教育变革,塑造了全新的学校风貌,这种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变革富有价值,可以说是当前小学教育界变革的重要实践者和领导者。

 

1

什么是语文主题教学?



通过有意义的主题教学,促进学生精神成长


有人问窦桂梅,这些年你究竟要通过语文主题教学做什么?她说:我是教语文的,我是教人学语文的,我是用语文教人的。她解释说,前两者是要我们教好语文,要有效率、有质量,后者是教学要有温度、有关怀,要教会学生做人,而语文主题教学就是她重要途径之一。


窦桂梅发现,当今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“少慢差费”等问题:教学内容支离破碎,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;教学目标不清、教学方式僵化,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;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,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。


以窦桂梅为首的清华附小探索的主题教学实践模式,就是通过“主题”教学,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,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,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,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、价值与美好,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关系,培育对生命的尊重、对审美的追求。


在语文主题教学中,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、语言习得规律、优秀文化等确定的核心词句以及表现出的相互辉映、立体的、动态的“意义”群,主题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,生发语文教育的意义。


窦桂梅所说的“主题”,都是从教材本身来说的。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,知识主题,写作主题,而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文化主题或者说是哲学主题,如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、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、风土人情等有关的“点”。这就是教材的灵魂,是教材的“眼线”,可以说是“文眼”,教师围绕其主题当作话进行教学,课堂也就有了“课眼”,这便是主题教学。


 

2

语文主题教学教些什么?



重构语文课程内容,将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潜入学习全过程


《小学语文乐学手册》正是清华附小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载体,窦桂梅和团队探索了课堂形态的重建,形成目标、内容、实施、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实践模式。具体来说,明确了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;重构语文课程内容;实施“长、短、微”课时设置;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。


尤为重要的是,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研究走在前列。2003年曾提炼出的“三个一”,即“一手好汉字、一副好口才、一篇好文章”的校本目标,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,前后十余年,出版了12册《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》。将《目标指南》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。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,用三年多时间出版《小学语文乐学手册》,并用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。


这些变革让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,哪怕是新入职的教师,也能很快地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。有了这些依托,窦桂梅和她的管理和教研团队开始设计主题教育课程(一年级,言行得体;二年级,协商互让;三年级,诚实守信;四年级,自律自强;五年级,勇于担当;六年级,尊重感恩),把富强、民主、爱国、文明、诚信等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。

 


3

主题教学怎么教?



“立人观念、整合思维和儿童中心”是主题教学的核心


在清华附小,“主题教学”的影响早已不再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,它所倡导的“立人观念、整合思维和儿童中心”已经成为许多教师自觉的追求,而且许多教师度过转型的困难期后会逐步收获喜悦。


傅雪松说:“有时觉得做老师就要做一名纯纯粹粹的老师,守着教室、守着孩子们……静静盛开,蝴蝶自来……”像她这样沉迷教学的老师成了附小的一道道风景。一个小小的艺术与审美研究组:张家龙老师研究语文和音乐的整合,聂焱老师研究书法和美术的整合,王志兴老师研究科学和美术的整合……当然,要想改变过去的教学思路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,但正是主题教学所倡导的整合思维给了他们超越后的成就感。

 


4

主题教学给学生带来什么改变?



孩子站在了课堂的中央


2014年5月29日,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、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的“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”上,窦桂梅讲了一节课《大脚丫跳芭蕾》,一个问题“我发现……”引发学生在60分钟的大课时里不间断地探究与质疑。一个听课的老师向记者说,如果是外来的老师,在这样的课堂上,局面肯定会失控。那些起承转合流畅的公开课是无法应对这些孩子的,几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“问题”专家。


对清华附小的孩子而言,站在课堂中央绝非飘在空中的理念“彩虹”,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课堂里。课堂为他们打开了“聪慧”与“高尚”人生的第一扇窗子,更远的视野和更多的路需要孩子们自己走。


窦桂梅说,我们交给世界怎样的孩子,孩子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世界。在她看来,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在于知识和能力,价值观缺席的小学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,她要她的学生健康、阳光、乐学,更要为社会和他人的幸福承担使命。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“选择了清华,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”,正是这种使命感感染了老师,春风化雨,附小的学生也就多了份特别的气质。

 


5

主题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哪里?


窦桂梅曾经说: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,总有种种的因素在起作用,或许是一篇文章,或许是一项运动,或许是教师的关爱,我们不能判断哪一个,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孩子找到精神成长的支点,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生活与创造,给他们面对未来的信心与勇气,而不是挫败感。



主题教学,催生了学校“1+X课程”育人体系


有专家指出,主题教学培养完整人的“主题•整合”理念,催生学校“1+X课程”育人体系,为全国课改提供思想资源及实施路径。


2011年,清华附小开始构建“1+X课程”体系。“1”代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,“X”则是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。在学校的课表中,可以看出课程整合的力度。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五大板块:品格与社会、体育与健康、语言与人文、数学与科技、艺术与审美。


在清华附小实施“1+X课程”当中,课表可以看出其中的特色。


比如,体育健康、经典阅读、创新实践尤为突出,课时也从原来40分钟一节课,调整为90、60、35、10分钟不等的长、短、微课时。清晨入校后,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,或在操场参加晨练微课堂;早上晨诵10分钟,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。语文课分长短课时,90分钟是创新实践课。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,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,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。每周五第一节“主题阅读课”,采用导读、细读、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,每周五下午设“创新与实践”课,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,如戏剧表演等。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,伴随“平长仄短、依字行腔”的经典吟诵广播,学生提笔练字,传承中华文化。


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任,原副校长谢维和这样评价,“1+X课程”真正适应和符合了教育的规律,抓住了小学作为基础的特定含义。


(来源:中国教育学会《会员通讯》)



阅读链接

探究李吉林的“情境教育”【关注】

李吉林和她三十多年的“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”【关注】





教育使命

点滴随行

长按,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